書架 | 找書

古書奇譚,現代,春風又,小說txt下載,全集免費下載

時間:2017-08-02 10:07 /賺錢小說 / 編輯:子昂
主角是墨子,孔子,司馬遷的小說叫《古書奇譚》,它的作者是春風又所編寫的現代變身、戰爭、學生風格的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從歐陽修到朱熹:宋代辨偽學的發展 辨偽學在經過了上千年的歷程之侯,終於在宋代走上了蓬勃發展的

古書奇譚

作品朝代: 現代

小說長度:中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古書奇譚》線上閱讀

《古書奇譚》章節

從歐陽修到朱熹:宋代辨偽學的發展

辨偽學在經過了上千年的歷程之,終於在宋代走上了蓬勃發展的路,宋代的學風甚有別於漢唐,漢代強調的是宗經,而宋代佛學、儒學並盛,學者們同時又入了印度佛學的新空氣。表現在辨偽學方面,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在此山中。一旦跳出圈外,古書的問題就看得比較明了。於是疑古斥古之風大盛,辨偽學者層出不窮。北宋歐陽修,司馬光,蘇軾,王安石,南宋時有鄭樵、程大昌、朱熹、洪邁、張仲友、趙汝楳、高似孫、晁公武、黃震等是一眾破案高手。這裡僅就其卓有貢獻者作一介紹。

歐陽修為文治學,向稱一絲不苟。作為一名大史學家,他曾與宋祁修《新唐書》,獨修《新五代史》。在目錄學上,他的成就也斐然可觀,曾主修《崇文總目》,多有創見。在辨偽學上他曾辨《易·繫辭》和《童子問》之為偽。《易·繫辭》、《文言》、《說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雜卦》向稱孔子所撰,歐陽修一一指斥其非。此外,他對於《左傳》、《周禮》所載內容也曾提出過懷疑和批評。除歐陽修外,北宋可稱為辨偽學家的還有司馬光和王安石等人。司馬光對《孟子》一書做過研究,提出了許多懷疑;王安石則懷疑過《秋》;蘇軾撰有《書傳》,他們的成就都比較明顯。

南宋辨偽學成就較北宋為多。首有鄭樵,著有《詩辨妄》,《詩序》不遺餘,並曾懷疑過《左傳》,繼之有汪應辰之不信《孝經》,葉適之不信《管子》、《晏子》、《孫子〉、《司馬法》、《六韜》、《老子》等。陳振孫之《直齋書錄解題》、晁公武之《郡齋讀書志》及黃震的《黃氏婿抄》中,都有懷疑古書的言論。另外,趙汝楳著了一部《周易·輯聞》,專辨《十翼》不是孔子所作,在這一點上,近人梁啟超說他比歐陽修還要徹底。而在這種辨偽風氣的燻育下,一代大師朱熹也投於辨偽這一途來了。

朱熹是南宋時期一位承的大學者,“他辨的書差不多達六十種”。(壽彝:《朱子辨偽書語序》)從壽彝先生所料之《書語》中,不難發現朱熹論偽書的精闢與卓見。如朱熹論《歸藏》時言:

有歸藏否有,即借來,校此間所藏者,似惡只是偽書也。(《古籍考辨叢刊》第一卷)

論《易龍圖》曰:

龍圖是假書,無所用,廉節之《易》自兩儀、四象、八卦

以至六十四卦,皆有用處。(同上)

論《省心錄》曰:

《省心錄》乃沈原作,非林和靜也。(同上)

論《奇經》曰:

《提奇經》等文字恐非黃帝作,唐李筌為之。聖賢言語自平止,卻無許多嶢崎。(同上)

又論《管子》曰:

《管子》之書雜。管子以功業著者,恐未必曾著書。如子職之為,全似《曲禮》。它篇有似莊、老。又有說得也卑,真是小意智處,不應管仲如此之陋。其內政分鄉之制國說,載之卻詳。(同上)

較之人,朱熹的見解新穎而精當。他論《孔叢子》一書為偽,可以說是不遺餘,頗中肯綮:

《孔叢子》亦偽書,而多用左丘語者。但《孝經》相傳已久,蓋出於漢初左氏未盛行之時,不知何世何人為之也《孔叢子》敘事至東漢,然其詞氣甚卑近,亦非東漢人作。所載孔藏兄往還書疏,正類《西京雜記》中偽造漢人文章,皆甚可笑;所言不肯為三公等事,以書考之,亦無其實。(同上)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朱熹曾入研究《古文尚書》和《詩傳序》兩部書,定其為偽有較詳的論述,實開代吳澄、閻若璩全面辨斥《古文尚書》的先河。

還有必要提到的一點是朱熹曾對自己辨別偽書的方法做過一番總結:

熹竊謂生於今世而讀古人之書,所以能別其真偽者,一則以其義理之所當否而知之,二則以其左驗之異同而質之。未有舍此兩途,而能真以臆度懸斷之者也。(同上)

否棄主觀臆斷,從思想內容和橫向比較入手行辨偽,這是“朱爾斯”的一大發明,傳之於者,受益頗大。這是朱熹對辨偽學做出的重要貢獻。

敢於懷疑古書的真偽,這是一種勇敢的學術精神。然而,勇敢並不等於莽,否則,只憑著匹夫之勇,必如大象闖瓷器店,造成慘不忍睹的巨大損失。比如《管子》,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裡就有與之非常相似的內容,而《晏子》也已經被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證明確為真書無疑。古書界在大發展的同時,也在呼籲著更科學的破案方法和手段。

(159 / 304)
古書奇譚

古書奇譚

作者:春風又
型別:賺錢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8-02 10:07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傲物小說吧 | 
Copyright © 2017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臺灣版)

聯絡途徑:mail